原標題:在感動和共鳴中播撒美德“種子” !山東這三位道德模范,用愛與勇敢溫暖你我
我省三位道德模范分享感人事跡——
在感動和共鳴中播撒美德“種子”
為農村困境兒童帶去“親情陪伴”,和殘疾兒童一起蹚出精彩的人生,在驚濤駭浪中義無反顧地伸出救援之手……無論是一瞬間的選擇,還是一輩子的堅守,道德模范都以高尚品質,詮釋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。7月8日,山東省道德模范記者見面會第二場舉辦,劉真標、楊守偉、劉世瑜亮相,分享感人事跡。
對于農村困境兒童來說,愛的缺失是他們心中最大的痛點。這一點,滕州市龍陽鎮學區黨委書記、主任,鳧山快樂成長營、龍山快樂成長營的創辦者劉真標深有感觸。他曾有個學生小孟,親人相繼離世,當時年僅10歲的他暫住在遠房姑姑家里。一天晚上,小孟與姑姑賭氣,離家出走。劉真標得知后,立刻幫著尋找,最終在一個橋洞下面找到了他。見小孟一時想不開,劉真標一直陪伴開解他,還把他帶到了龍山快樂成長營。小孟和大家一起學習種菜、磨豆腐、炒菜等基本生活技能,還加入了籃球社團,和隊友在“姚基金希望小學”滕州賽區籃球比賽中一舉奪冠。
許多像小孟一樣的孩子進入成長營后,逐漸變得自信。劉真標說,自己小時候家境貧寒,幾度面臨輟學。當時的老師孫房園經常幫助他,為他做飯、輔導功課、講做人做事的道理。“從小,我就下定決心要做孫老師那樣的老師!”懷揣著愛的“種子”,畢業后,劉真標在鄉村任教,教書育人、扶危濟困。“未來,我要把成長營開到更多地方,讓更多農村困境兒童感受到希望和愛。”
“我剛從北京回來不久,陪一名叫慧慧的孩子做完手術。這次手術是為解決慧慧的面神經麻痹等問題,手術非常成功。”見面會上,濰坊市兒童福利院副院長楊守偉帶來好消息。
兒童福利院的孩子90%以上患有重度殘疾或疾病,多數生活不能自理。楊守偉和同事們就是孤棄兒童的“媽媽”,她們給孩子們洗澡洗臉、喂奶喂飯、把屎把尿、康復特教。20多年來,楊守偉取得了多個資格證書,完成了孤殘兒童保護性約束衣、手握環、嬰幼兒觸摸墻等創新,創新成果在全國推廣。她還帶領老師們走出福利院,做志愿者,把康復訓練、特教課堂搬進社區家庭,把服務送到困境殘疾兒童的身邊。“我們不僅要讓殘疾孩子活下來,更要讓他們都能活出精彩的人生!”她動情地說。
劉世瑜是青島市城陽區河套街道山角社區的一名普通漁民,生在海邊,長在海邊,靠打魚為生。面對隨時可能把船體掀翻的狂風巨浪,他兩次駕船生死救援,挽救了17條生命。最近的一次是在2021年9月5日,當時天氣情況惡劣,劉世瑜駕駛漁船返航,途中收到另一艘漁船的求救信息。他趕緊聯系附近的漁船前去救援,整個救援過程持續了2個小時,遇險船員全部獲救。
面對記者的提問,劉世瑜反復表示,救人是一種本能,只是做了自己該做的事,如果有人需要,無論風浪再大,還是會沖上去。他還報名在社區文明實踐站作宣講,講海上見義勇為的故事,也開展海上安全培訓。劉世瑜說:“就像老一輩常說的:船幫船,人幫人,出了海就是一家人。”
劉真標、楊守偉、劉世瑜等如同一面面鏡子,折射出厚道山東人的優秀品質。當流量的聚光燈照向道德模范,當他們的事跡在鏡頭前流淌,人們在感動和共鳴中種下善良的“種子”,喚醒更多人身上的道德基因,投身到道德與文明的實踐中,讓道德之樹亭亭如蓋,讓美德山東氣象日新。
(大眾新聞·大眾日報記者 趙琳)
[來源:大眾日報 編輯:王榮]大家愛看